西丽湖畔,“校长天团”共话湾区高等教育发展
11月16日,2022湾区校长论坛暨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
校长们都关注哪些话题?“开放、融合、未来”的主题,如何更好在大学治学办学中体现?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深圳怎样发力?围绕这些话题,深圳卫视《晚间报道》特别连线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带来分析解读。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大湾区建设需要
成为湾区校长们关注重点
作为2022西丽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本次湾区校长论坛旨在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邀请了多位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的知名高校校长,教育研究与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齐聚。
图源:深圳大学
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妙用了“北雁南飞”的双关比喻。他提出,北大有学科优势,深圳有区域与产业优势。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机遇下,双方应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教育链、学术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四链融合,让创新要素与一线企业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融合新生态。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我认为,是一所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表示,在他看来,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责任,正从产学研向研学产转化,以多学科交叉等新手段为发展新赛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时代已经到来。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发展发表了看法,他表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即将推出“2+2本科学位课程”,这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集聚。
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潮流趋势
围绕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学科布局
深圳大学作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长子,将在2023年迎来40周年校庆。在论坛上,深大校长毛军发以《现代科技:IC为根AI为本》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谈及为何选择这个主题,他表示,当下,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高端精密仪器和重大科学设施,而这些装置设施都是以集成电路(IC)作为大脑指挥系统;作为集成电路的新动力源,人工智能(AI)也是目前全世界,尤其是大国、强国竞争的一个高地。
在毛军发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科技、教育、人才”的部分单列出来,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教育人才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是本次论坛所需要面对和展开讨论的问题。
毛军发介绍,当前,深圳大学正积极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新材料方面进行学科布局,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深大智慧”。
未来,深圳大学也会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方向,围绕湾区特别是深圳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进行学科布局和建设。其中,IC和AI方面将成为深圳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
必须与港澳及世界各国加强开放合作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22年初,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筹建的深圳海洋大学选址大鹏新区坝光片区,这标志着深圳又将新增一所大学。至此,深圳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5所,在校学生超14万人。
未来,深圳要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的重要精神,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毛军发表示,吸纳学习国内和世界上一些先进高校办教育的好做法,融合各种办学思想和理念为己所用,非常关键。
城市造就大学,大学成就城市。目前,深圳正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协同,各区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创新优势,频频推动人才创新能力不断“走深”。
以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例,该片区已形成包括大学城在内的六大创新集群。就在11月6日,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成立。联盟将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互聘跨校授课、文体交流比赛、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图书数据资源共享、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科教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等领域开展合作。
“深圳建立X9高校院所联盟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就是希望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多融合、多交叉,能够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出综合优势。”毛军发表示。
责编 / 周占武
主编 / 吕毓斌
记者 / 叶安强 杜一凡 李健 刘美佳
编辑 / 何欢